HOME / ARTICLE

後疫情時代 焦慮的媽媽如何放鬆?

  
「我的天啊!學校又通知停課了!」

疫情降溫又升溫,一下到校一下在家線上上課,媽媽工作與親職兩頭燒如何是好?從2020年起,很多人都恨不得有一個"重啟鍵",從焦頭爛額的工作與家庭中解脫,回到疫情前自己習慣的常態裡;然而,這個常態我們是回不去了,參考一下德國親子作家說:我們有能力創造一個更有趣且有愛的"後疫情時代的常態"。各國因應疫情所進行外出防控的兩年中,成年人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是媽媽們,在孩子、家庭和工作中斡旋,大部分人都走在"身體疲憊和心力透支的低度健康"的路上。 神力女超人只活在漫威的世界里,現實生活中,培養優秀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關注每個媽媽的身心和諧與愉悅,每一個真正看向內在、通過療癒的過程走上真自己道路的媽媽,一定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有力量和溫暖的陪伴。
 

 

「我快爆炸了! 我真的受夠了! 我再也不想這麼下去了!」

過去兩年裡,我們常常聽到全職寶媽或兼顧家庭的女性這樣的發聲,裡面有委屈、疲憊 、困惑,甚至是自卑、焦慮和抑鬱等等負面情緒。 很多人都有一種身體被掏空的感覺,除了抱怨或沉默,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樣紓解繃緊的神經和拯救崩潰邊緣的自己。疫情中,德國媽媽們有什麼感受,又是怎麼看待和對待疫情造成的亞健康和壓力呢? 

 

四位媽媽的心聲

第一位是米琪,她有著許多角色,一個熱鬧家庭的女兒,一個缺乏耐心的媽媽,老婆,父母顧問,無薪家教 ,「打掃阿姨」,媽媽中心的協會理事,幼兒旅遊導遊。 原本活力四射的她在疫情中常常感到疲憊:「我能感到能量在慢慢減少,身體的蓄電池電量已經接近零,即使夏天疫情緩解,也沒機會給身心充電,我每天都辛苦地盼望著夜晚到來,等孩子們睡了有點自己的時間,可等早上醒來還是發現自己更加疲憊。」


再來看看娜塔莉:有兩個女兒,她的日常總是在《家庭》雜誌的編輯和一個家庭的媽媽兩個角色中切換。 她一直覺得有兩個女兒的生活充實而美好,直到進入疫情時代:「說實話,2021年和 2020年沒啥區別,要是我們或者孩子生病了,我們就會"自動自發"地切斷和外婆的聯繫。 她屬於高危險群,即使打了加強疫苗,但我們仍然不敢冒這個風險。各種測試幾乎成了我們生活的常規,對來訪的朋友我們也嚴防控制,即使打過疫苗的朋友也必須先做快篩。我們還會不定期收到學校的消息,有同學被檢驗出確診,於是孩子們都被規定留在家裡不去學校。」


卡地亞有個三歲的孩子,與丈夫住在柏林,時常為父母提供妙招解決生活難題,她對一切小生命都充滿愛心,她認為自己在疫情中是很幸運的:「或許是因為我只有一個孩子需要照顧,托嬰中心是全天開放的,這樣我和丈夫可以合理且靈活地安排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唯一讓我沒耐心的是
現在小孩子常常發脾氣,雖然這沒甚麼,但我注意到疫情中,許多成年人正感到心理憔悴,這比較讓我感到不安。我無法想像,那些一家人必須隔離而不得不擠在一個狹小公寓裡的家庭,輔導孩子教育,照顧家人飲食起居,還要在軟硬體有限的情況下工作,還要照顧到每個人的情緒, 這應該是想像就令人頭痛的課題,這樣的家庭應該受到更多關注和支援。」




詹妮弗:有兩個兒子,是《家庭》雜誌的自由撰稿人,記者出生的她常常給孕期的準媽媽和孩子成長期的父母許多寶貴建議,她在疫情中很樂觀:「我身邊的母親們都時刻處在高壓狀態中,一方面我們很感恩僱主的支援,能讓我們在家工作,但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到了極限的邊緣。 因為日托中心因為確診的孩子不得不隨時調整時間,導致了孩子常常滯留在家。我們只能輪流作戰,帶著孩子外出時才有短暫的交流機會,很幸運,我們相處很融洽,每天我們都會互相鼓勵:我們可以的! 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問候,讓人變的有力量。所有超出"正常"日常安排的事對我們都是一個挑戰 ,這是許多家長的心聲。」


疫情期間,德國父母的抑鬱情緒處在持續上升中。 德國DIW經濟研究所和WZB柏林社會研究中心的全國性調研結果表明,在疫情前,29%處在一般家庭的女性和21%的單親父母會偶爾或經常感到抑鬱與無助;而目前,64%處在一般家庭的女性和75%的單親父母會時常感到抑鬱與無助,男性有抑鬱感受的人數也從33%上升至48%。
 
 

疫情下 媽媽減少的休息時間

研究表明,在學校和日托機構關閉期間以外的看護工作,男女之間的時間分配是公平的,有伴侶的父親則約為兩個半小時,有伴侶的母親平均多承擔約三個小時的看護工作。聽起來還算公平,可為什麼還會造成如此顯著的男女抑鬱比例差呢? 讓我們從數學的角度來看看,疫情前,照看一個孩子,一個父親每天平均耗時約三個小時,而母親則耗時達六到七個小時,疫情後,讓我們做個 簡單的加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分別加上父母需要額外付出的看護時間,這意味著,一個父親大約每天在六小時,而一個母親則要花費10個小時 。這意味著每個母親的看護角色,是個全職工!


隨著德國疫情的持續,許多家庭面對的不僅是體力的透支,而是面對心力的透支。 許多成年人在完成了在家辦公的工作後,絲毫沒有坐在沙發上喘息和真正休息的機會,因為這個時候,腦袋已經在盤算和預演孩子因為學校情況在家隔離的時間分配問題 。人體面對應急情況時總是需要額外消費大量精力,由於學校開關的不確定性,造成許多家庭一直處在這樣的"恐懼焦慮"中,因為很難預測接下來會怎樣,所以得
隨時保持靈活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容易,可這意味著很難長時間專注在某件事情裡。





這些隨機突發事件,造成的後果是,父母會加劇擔心自己的孩子,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增加了"無謂"的操心。 不少母親在孩子入睡後,看著家裡一片狼藉會坐在沙發上哭泣,這裡面有自己作為人感到的無助,因為每個母親心裡也住著一個需要被關懷的「孩子」; 這裡面也有作為母親的自責,試想一個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母親是無法帶給孩子真正的關愛和正面引導的。
 
 

緩解媽媽焦慮的處方

進入「後疫情」時代,每個焦慮的媽媽要怎樣緩解自己的焦慮呢?德國資深小學老師和教育流程優化教練的亞歷山大布 呂科夫卡敏斯基談談她的看法。


大部分職業媽媽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在孩子、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平衡,同時又兼顧自己的身心和諧 。現代很多女性所面臨的焦慮甚至是抑鬱,主要是因為這種平衡的失調。兼職工作或夫妻分擔是合理的解決方法,但始終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身為女性,第一角色是女人,至於女兒、母親、妻子、員工等等都是生命過程中不同功能賦予的不同角色,因而女性要解壓,首先要從瞭解和關注自己開始,同時要認清造成壓力的因素是什麼。 職業媽媽或全職媽媽可以嘗試繪製一張思維導圖,或藉助身心顧問的明,為自己身上的壓力進行分類,看看其中哪些是主要壓力,哪些是次要壓力。根據自己
製作的思維導圖,提供一些思考思路,比如孩子房間真的必須時刻保持整潔嗎? 或者你可以在這上面縮減自己的時間投入,把責任留給孩子自己?比如你一邊督促孩子做作業,又一邊思考工作或用手機解決問題? 或許你可以與同事協定固定交流時段,在這個時段之外把手機收起來,這種對使用手機時間的有效管理,也可以明你更多關注自己,提升內心的平和感。比如你和伴侶及孩子在制定家庭活動時,是否可以講分工和職能變得更明確一些? 可以嘗試把家裡的家務根據難易度來劃分,看看不同年齡都適合做什麼,然後再分配,並建立獎勵、懲罰機制,這些人人都應學會對自己負責。
 
 

儀式感找回工作與家庭的切分

職業媽媽和全職媽媽還可以嘗試在家建立儀式感。明確劃分工作時間和家庭時間是很重要的。 例如吃完晚餐後,約定一個全家一起並制定一個全家一起玩耍的時段,這樣不僅每個人都能在遊戲中得到放鬆,也會增進彼此的良性互動。 最重要的是,每個女性首先要把自己從「母親」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把自己真正當成「女人」,給予自己適當的休息和放鬆時間。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女性抱怨說這根本不可能,真的嗎? 俗語說:「天下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媽媽們放下「母親」這個角色,而回歸到「女人」這個本質。 十五分鐘放下手邊所有事,安靜地喝杯咖啡或茶,聽聽音樂,與朋友通個電話,或者花半個小時做運動或瑜伽,做這些照顧好自己的小事並不難吧? 不要再找任何藉口了,一個首先能照顧好自己的人,才有資格去照顧好他人



 

另一個面向- 慢速生活

最後分享一些《慢速家庭:與孩子一起簡單快樂生活的七大要素》的作家蠰莉婭狄博恩和尼古拉施密特的心得,希望能給同為寶媽的你帶去一些思考:

相信信任的力量,能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多寧靜:父母要擁有信任孩子的良好意願,以及父母要相信並信任自己作為家長的能力。
家長在過度勞作、饑餓、疲倦、渴望被親近等情形下,對片面判斷孩子不受控行為所產生的情緒或感覺,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反應 ,這樣就會停下對批判自己「養育能力差」或「不稱職媽媽」。信任自己的神奇在於,放下不必要的預判或對對孩子乖巧配合的期待。

適度地給自己減壓,更有益於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平衡女性應該懂得給自己的"身心"自我保健,學會刻意做一些取悅自己的事情,親愛的媽媽都應該在日常家庭中具體規劃時間給到自己;比如設定今天是兒童運動日,明天是音樂學校,後天是森林漫步,或者就放縱著讓孩子穿著睡衣在家玩一天,或者就在家宅一天,大人和小孩可以各自做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情。 嘗試一下轉化你的視角:養孩子不是你的責任,養孩子是你的愛好,你首先要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

慢速家庭意味著去蕪存菁, 讓日常生活變成孩子和父母可持續性發展的助力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專注在那些回歸事物本質和真相的事情上,它的好處就是,「少即是多」,通過簡單的事物構架更多的價值和功能,比如和孩子到公園散步可以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譚穗,有意識去購物可以教導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理性和合理消費意識,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是言傳身教的有效方法,可持續發展也是潛移默化中帶領孩子更珍視這個星球上的資源和懂得量入而出。

各位親愛的媽媽,一起實踐,祝福身心快樂!


資料來源:多方稿件編譯整合
https://www.lernando.de/magazin/578/Mehr-Gelassenheit-als-Mutter
https://www.familie.de/familienleben/gesellschaft/muetterburnout-in-der-pandemie-
資訊混亂的時代
我們提供完整的邏輯教育諮詢
讓孩子避開知識偏食的誤區
洛特專業教育團隊
為孩子們量身打造學習路徑
聯絡我們